中国SaaS最大的困境,在这里!

发布日期:2024-09-19 13:21

来源类型:青瞳视角 | 作者:矢柴俊博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王中王100%的资料羊了个羊】【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新澳门2024年资料大全管家婆】【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管家婆204年资料一肖】

中国的SaaS曾经被寄予厚望,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人颇为失望。如果说IaaS层至少说曾经辉煌过,只是现在遇到一些困难,那SaaS就从来没有真正到过高峰。

按照正常的市场发展路径,中国现在应该有一大批市值上百亿的SaaS公司才对。这其中应该有大量成功的创业型公司,也有一批传统软件公司云化转型而来。但事与愿违,不仅传统软件公司的转型难言成功,突出重围的创业型SaaS企业也很少。

我们不禁疑惑,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难道就没有解决办法了么?

在上一篇云计算系列专题文章《私有云不是真正的云计算!》中,笔者抛出一个观点:私有云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阻碍了SaaS的发展。的确,底层云计算环境就像土壤,IaaS层的土壤不肥沃,上层的SaaS之“花”自然很难开得鲜艳。

但是,事物都是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并且内因往往决定了事务的走向。私有云所带来的困难更多是外因,中国SaaS面临的困境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那就是SaaS企业自己走岔了路。

具体来看,我们认为,中国SaaS身负“四宗罪”:

第一宗罪:只盯着头部大客户,

却忽视了更广大的中小企业市场

在中国SaaS市场,一直有一个不好的偏好,就是“嫌弃”小微企业客户,而紧盯着头部大客户。似乎大家都觉得大客户付费能力和付费意向好,搞定大客户就万事大吉了。而对于大量的长尾客户,不仅付费能力不足,同时维护大量客户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所以投入的资源不足。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思想还停留在软件领域的“小作坊”时代,是落后于时代的产物。在《私有云不是真正的云计算!》一文中,笔者就分析过,从技术和商业模式视角来看待云计算,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云计算带来的更多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我们需要以规模化的“工业思维”来看待云计算,看待SaaS。

何谓“工业思维”?本质就是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来满足大量客户的需求。同样的道理,SaaS领域的“工业化思维”,就是用标准化的SaaS产品,来同时满足数万甚至上百万企业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像“小作坊”似的,只要有几个大客户买单,为几个大客户满足定制化需求即可。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说,小企业市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付费意愿不强,企业生命周期短等。但这些问题都没触及到事情的本质。

诚然,小企业付费能力和付费意向不如大企业,但是同样一个亿的收入,一万家客户每家给一万,和5家客户每家给2000万,从商业模式上看,很明显是第一种更可持续、更健康。

而且,并不是小企业就没有付费意愿,只要SaaS产品足够优秀,真的能创造价值,小企业其实也是愿意付费的。目前小企业付费意向不强,很重要的原因是SaaS产品提供的应用价值还不足够打动客户。

再来看小企业的生存周期问题,诚然,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较短,可能几年之后企业就不存在了。就单个企业而言, 其失败的风险很大,但是中国有上千万小企业。中国上千亿的SaaS市场规模,主体必然是上千万小企业,而不是靠为数不多的大企业。

第二宗罪:

只取悦老板,而不取悦普通员工

对于SaaS产品而言,需要做一个关键的选择题,那就是在产品设计理念上,是应该以老板视角还是员工视角,不同的选择会在产品设计上带来很大的不同。

C端产品的用户和客户是统一的,而对于B端产品却不一样:具有采购决策权的客户往往是企业老板或者CTO、CIO,而最终的用户则主要是企业员工。因此,为了将产品卖出去,是应该取悦老板这个直接的客户,还是应该取悦员工这些最终用户呢?

不少SaaS企业其实都是尽力去取悦老板,从管理视角,利于老板对公司的监控和管理。然而,笔者认为,一个SaaS产品要想真正获得长足发展,一定是以员工视角出发。

如果以老板视角来设计产品,对员工不友好,那即使拿下这个客户,这个SaaS产品也很难在企业当中推广应用,员工可能会自发抵触使用,这会让该SaaS产品最终成为一个摆设。

老板采购SaaS产品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效果,那后期的续订意愿就不强,更不要谈增订新的功能了。

所以,从长远的视角来了,取悦了真正使用产品的企业员工,远比取悦几个高管更重要。

那么,怎么才能取悦员工呢?

一方面,产品的功能要实用,要能在实际工作中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凭空再增加一些工作负担;

另一方面,产品一定要简单易用,甚至要“傻瓜化”。为此,要做到产品界面简洁清晰,核心功能突出,操作逻辑直观、符合人性。

目前来看,不少SaaS产品的大部分功能都是“花瓶”,员工几乎不会用到,而且产品功能逻辑设计的不够简单易用,不仅学习成本高,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增加员工的负担。

第三宗罪:

抵制不住定制化项目的诱惑

将中美的SaaS企业做一个对比,非常显著的一个差异就是对定制化项目的态度。在美国市场,很难看到某个SaaS企业为了某个大客户去定制开发大量特定功能,甚至定制一个系统。而在中国市场,这种情况却很普遍。

SaaS企业也有苦衷,融资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企业必须向投资人证明自己的商业化能力。而抓住几个大客户,则是快速证明自己有赚钱能力的捷径。而且,大客户付费意愿强,这不仅意味着项目收入高,利润也不菲。

为此,不少SaaS企业为了拿下大客户,尽可能去满足客户的要求,即使这些要求不太合理。

大客户一般会要求企业为其定制大量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往往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在其他客户那基本用不上。这对于SaaS企业而言,不仅会带来很大的额外开发工作量,也会扰乱其整体的技术产品开发节奏,甚至容易被客户“带跑偏”。而且,大客户定制开发的项目后期往往还会有维护、升级更新的需求,这会耗费SaaS企业大量的研发资源。在极端情况下,SaaS企业可能沦为某个或某几个大客户的技术外包服务商。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SaaS企业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有些为了短期的收益,只能接受大量的定制开发需求,导致其迟迟拿不出“能打”的标准化产品。

有些企业想着刚开始靠几个大项目养活团队,然后再慢慢打造自己的标准化产品。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定制化开发就像“鸦片”一样,一旦陷入这个模式中,往往很难抽身而出。

另一些企业则坚持标准化产品的开发,不惜拒绝极具诱惑力的定制化大项目。需要指出的是,敢于放弃定制化项目,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这的确会带来不小的经营风险。

那些坚持标准化产品的企业当中,有些很快就倒下去了。而那些活下来的,则慢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笔者曾经跟帆软的员工进行交流,有一个信息让我感触颇深:在两三年前,帆软已经拒绝了不少定制化项目需求,即使销售已经收款了,宁愿给客户退款,也要坚守住公司标准化产品的战略定位。据他们介绍,实行这个战略的初期,的确给帆软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流失了很多大客户。但最终的结果是好的,目前帆软营收已经破10亿元,成为BI的头部企业。

让笔者记忆深刻的另一个例子,是腾讯对于云计算的态度。腾讯云长期是中国第二,但这个位置被后来的华为云顶下去了。

针对这一处境,马化腾说的话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不要被人家奚落两句,说哎呀你这个云是不是被华为给超过了,你才老三了,你就忍不住”,“无所谓!我们不着急,千万不要上当”。

马化腾的这一番表态,预示着腾讯云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To B 领域发展良好的公司,没有一家是靠系统集成、项目定制做大的,他们成功的秘诀还是做标准化产品。做好产品,然后扮演被集成的角色,这才是腾讯要长期做的事情。

笔者相信,虽然近两年腾讯云从财务数据上看并不好,但相信他们坚持目前的定位,假以时日大概率会强势崛起。

第四宗罪:产品功能的模块化、

组件化能力严重不足

诚然,与传统的C端产品相比,B端产品面临的应用场景更为复杂,众多独特的功能需求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多样性。如果产品设计过于标准化,功能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将受到限制,无法满足这些多变的业务需求。

那么,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个最关键的办法就是产品功能的模块化、组件化,从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需求中,抽取“最大公因子”,然后将这些公因子“封装”为标准化的功能模块和功能组件。只要功能组件拆分得足够细,覆盖了大部分场景,那即使面对专业化的复杂场景,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将这些标准化的组件进行有机组合,构建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面临一个跨国企业管理系统的开发任务。该系统需同时满足各国税收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协调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传统的做法可能是试图将所有功能整合到一个庞大的系统中。然而,这样的做法势必导致系统过于复杂,难以维护和升级。

相反,我们可以采用模块化与组件化的设计理念。

首先,将各国税收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协调等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彼此之间的共通之处。或许,各国税收政策中都包含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都需要员工档案的管理,各个国家的供应链协调都需要库存的追踪,这些共通之处即可视为“最大公因子”。

接下来,我们将这些共通的需求“封装”为标准化的功能模块,比如一个企业所得税计算模块、一个员工档案管理模块、一个库存追踪模块。这些模块被设计得足够细致,可以独立运作,同时又具备高度的通用性。随后,在面对特定国家的需求时,只需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并进行定制化的组合,就能够轻松地构建出满足该国需求的管理系统。

这种模块化与组件化的设计,不仅使得系统更易于维护和升级,同时也降低了开发的复杂度。开发团队可以专注于每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和优化,而无需担心整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

此外,随着不断地积累和优化,这些功能模块还可以被更多类似的系统所复用。同样的功能模块,不是被某几个客户使用,而是被成千上万的客户使用,这样才能实现产品的规模效应。

虽然模块化与组件化的理念在SaaS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往往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导致了功能模块的质量不高,组件的内聚性和接口通用性欠佳,阻碍了产品的进一步优化与拓展。

具体来看,在标准化功能组件研发方面,经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功能拆分与覆盖不足

在实际开发中,功能拆分的不够细致,导致了功能模块的单一性和复用性不高。同时,由于需求分析不全面,一些特殊场景可能被忽视,导致模块覆盖面不足。

问题二:组件的功能逻辑抽象不足

组件功能逻辑抽象不足,是SaaS产品模块化与组件化中的一大难题。具体而言,组件内部实现过于具体,缺乏足够的通用性。这意味着即便在不同场景下有相似的需求,由于组件功能过于特定,无法满足其他类似需求的应用。开发人员被迫重复创造类似的组件,导致资源浪费和开发效率低下。此外,缺乏抽象性也使得组件难以适应未来需求的变化,限制了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

问题三:组件内聚性不高,耦合度过高

内聚性指的是组件内部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而耦合度则表示不同组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在进行组件开发时,应该追求高内聚性、低耦合性。

低内聚性意味着组件内部元素的关联关系不够紧密,这样的组件难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增加了系统维护的困难度。同时,内聚性不高的组件难以被单独测试,增加了测试的难度和风险。

高耦合度意味着不同组件之间紧密依赖,一个组件的改动可能需要涉及多个组件的修改。这种紧密的耦合关系限制了各个组件的独立演进,导致系统难以扩展和升级。

耦合度高的系统难以适应变化,增加了应对新需求和新技术的难度,限制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问题四:接口标准化和通用性不足

组件间的接口标准化和通用性不足,使得不同组件之间难以实现无缝连接。这限制了组件的自由组合,使得产品的自由定制能力大打折扣。

从行业角度来看,则缺乏行业通用的接口标准和规范,不同SaaS企业在研发标准化功能组件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协同性不足。这导致不同企业的SaaS软件在进行融合应用时,存在诸多系统对接问题。数据在这些系统之间也不能顺畅流动,造成数据孤岛和“数据拥塞”。

造成SaaS企业在模块化与组件化方面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两个主要因素是研发能力不足和资源分配偏颇。

SaaS企业如果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就难以设计出高质量、高度抽象的模块和组件。另一方面,很多SaaS企业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定制化项目中,而在标准化功能组件和复用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不足。

综上,在中国SaaS产业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着多重困境。市场不成熟、底层IaaS基础设施不足、客户对功能定制化的偏好,无疑都是当前SaaS企业发展的阻力。然而,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我们会发现,最主要的挑战不在市场,而在于SaaS企业自身。

技术实力的不足固然是问题,但更为严重的是发展思路的偏差:许多SaaS企业追求大客户,却忽视了中小企业市场的潜力。这种扎堆大客户的策略导致了产品功能过度定制化,缺乏通用性和复用性,无法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实现规模化应用。这种“客户至上”的开发思路,使得产品的发展方向失去了主动性,企业陷入了长期的生存挣扎。

要改变这一困境,关键在于SaaS企业自身。在纷繁复杂的业务场景中,SaaS企业需要精准洞察用户核心需求,并投入足够的研发资源,打造通用性强、功能丰富的产品。

其次,SaaS企业需要提升对客户需求的引导能力。通过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和需求特点,企业可以主动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客户选择标准化的、通用性强的产品。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在发展思路和技术实力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SaaS产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实现真正的长期发展。

文:一蓑烟雨 / 数据猿

Meacher:

7秒前:通过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和需求特点,企业可以主动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客户选择标准化的、通用性强的产品。

松岡由貴:

4秒前:这种扎堆大客户的策略导致了产品功能过度定制化,缺乏通用性和复用性,无法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鲍勃·霍斯金斯:

5秒前:对于SaaS产品而言,需要做一个关键的选择题,那就是在产品设计理念上,是应该以老板视角还是员工视角,不同的选择会在产品设计上带来很大的不同。

森礼子:

2秒前:只要功能组件拆分得足够细,覆盖了大部分场景,那即使面对专业化的复杂场景,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将这些标准化的组件进行有机组合,构建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