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发布日期:2024-09-19 15:23

来源类型:大国将令 | 作者:劳米·拉佩斯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天天彩资料大全那些是天肖?】【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打开澳门六开彩免费】【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王中王一肖一中一特一中】

原标题: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主题)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专家作者座谈会发言摘编(副题)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南

商志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并阐发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南,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和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任务,同时又是坚强思想保证与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发展各项事业、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南,系统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做好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系统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通过在“七个着力”上下功夫、用实劲,努力创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南,全面贯彻落实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部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按照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着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见到成效。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南,在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实践在推进发展,理论在创新深化。在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过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将指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行稳致远。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中国式现代化呈现新的文化生命体

邹广文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由此相互成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那么,这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所开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征。

我们知道从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来看,现代化所指涉的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要素在内的全面转型,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说,人是文化的存在,培育、呵护和呈现我们的文化生命是人生的目的性指向。人作为一种二重性存在,其生命展开既有自然生命,也有文化生命。人作为文化的生命体,是人对生存的意义诠释。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来说也同样如此。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而文化生命作为一种有机存在,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而贯穿其中的内在文化精神对于文化生命体具有统辖作用。

进一步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是两个文化生命体之间的相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具有生命力、最伟大的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就是因为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品格。作为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其所彰显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根本之所在。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最鲜明的思想元素就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与时俱进”,这些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是高度契合的。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本质精神的契合,使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展开过程中,基本没有偏离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而是深深地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融为一体。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一条河,从“过去”经“现在”而流向“未来”,奔腾向前,生生不息。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说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变革时代促成了这两个文化生命体的相遇,而两种文化形态之间又有着相互契合、相互滋养的内在生命机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化学反应”来形容这个相遇,可谓十分精当。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行挖掘,努力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创生出“新的文化生命体”,这对于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只有建立在对他者文化了解的基础之上,当代中国文化的自我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才是真正富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命特性呢?真正健康的文化生命体是需要建立在与他者文化相遇后的自省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呈现出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生成的,它既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向现代化的价值转换,因此它应该具有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精神特质。其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向世界生动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与人文理想,重新定义了人类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价值内涵及其导向。尤其是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就是要以更加积极的主体心态去融入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类世界历史进程中,并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进一步激活自身的文化传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勇敢面对各种时代挑战。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

张颐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发展的系统论述的集中呈现,它既是当下文化发展的实践成果的体现,也是理论的全面概括与总结;既回应时代重大问题,也总结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既全面论述了当下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也为未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征,也是社会认同和凝聚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重要作用的论述,将文化具有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构造功能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体现了“以文化人”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更能够黄钟大吕、气势恢宏地展现国家形象;既能够展现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也能够凸显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文化创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和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意义更加凸显。

一方面,中国发展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展开。从文明形态的角度,凸显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发展实践在文明形态上所具有的关键意义,这既是对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新开拓,也是中国发展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和开创性价值,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在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对于全球有启示性的现代化的独特途径,具有着重要的普遍性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通过多样的方式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新路径,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启迪和现实的跨文化沟通和理解新方式。超越西方固有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文化中创造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给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尤其是对面临发展的“全球南方”更具有影响力。它超越了对现代化的传统理解,是一种不同的选择的成功实践的文化意义的体现。它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经验,还是一种可供参照的新形态,能够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其中获得启迪。它超越了现代化的固定模式。而这一新形态展现出的魅力也让更多的文明互鉴和文化对话具有了新的前提。

另一方面,是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展现的“中国文化根基”的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基因。它是中国独特文明形态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独特意义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从历史上深刻地认知和体会中华文化的根基,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渊源。文明的源流其实是民族生存发展历史的展开,从五千年历史源头上追溯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让我们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精神来处和文明演化变迁中的历程,从中认识中华民族从未中断过的历史的巨大意义,为文明的发展提供来自历史的强大力量。中华文化的根基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集体意识,是我们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前提。正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作用下,中国现代以来的奋斗和独特的现代化模式才得以生成。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这也是文化认同和精神认同的内在来源。正是在中华文化深厚根基的前提之上,中国社会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才具有强大力量。这是历史自信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历史自信也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正是由于历史自信,中国文明形态的力量才得以彰显。同时,文化自信是历史自信的依据,正是由于当代中国所展现的巨大活力,才让中国历史的光芒更为璀璨。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面向现实和未来的努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的体现,它在共时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展开。而中华文化根基的追溯和延展正是从历时上赋予我们历史感,从一个民族的来处去更好把握历史的未来方向。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让思想的力量能够化为文化的生动实践,让当代中国的文化作出和时代相契合的重要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精神支撑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推动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

何中华

文化重要性在当代语境中格外地彰显出来,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其实现,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是由人类历史演变的大趋势和节奏决定的。从长时段着眼,人类历史已经到了高度重视文化的阶段了。作为软实力,文化的重要性日益表现出来。从历史上看,人类冲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依次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重心转移。到了21世纪,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提示了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西欧近代历史上的一条清晰的因果链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离开了科学革命,就不可能造出坚船利炮,而科学属于软实力的范畴。软实力其实并不“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甚至决定着硬实力。这就是软实力的辩证法。

这是由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节奏所决定和要求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其展开的基本脉络是:洋务运动(经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政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以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三个里程碑式的《决定》为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又彰显了这一脉络。这一事实同样表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到了重视文化的阶段了。这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处在世界文明的中心地位。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辟,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崛起。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世界文明中心转移到英国,其历史契机是经济的。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获得了历史机遇,从而取英国的霸主地位而代之,其历史契机是政治的。21世纪,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倘若按照人类历史大势所显示的逻辑,这一历史契机将是文化的。在此意义上,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同一历史过程从两个不同维度加以审视和把握的结果。按照历史学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区分,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分别侧重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给予审视、诠释和把握。

“民族”是分享同一种文化传统的共同体。它不是人种学和地域学的概念,而是文化学的概念。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完成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即把中国由一个文化大国变成一个文化强国。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判准究竟何在?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宏伟目标,其实质在于从文明类型学的高度给出了作出这一判断的客观尺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范畴内在地蕴含着双重规定:一是民族性维度,它确立了这一文明类型的民族标识,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建构。这一规定表明,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现代文明是一种有主格的存在,其特质就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积淀而生成的民族形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固有的“中国性”,归根到底是由中国文化及其悠久传统决定并塑造而成的。二是时代性维度,它规定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而这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化才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时空坐标的交错汇合中,中华民族及其文明才确立起自己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此在”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彻底建成之日,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实现之时。

(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当代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新起点

李媛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新成果,蕴藉了鲜明的文化思维、坚定的文化立场、博大的文化胸襟、深厚的文化关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和体系性体现在传统性与现代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主体性与世界性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近百年来萦绕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文明的高度强调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性意义。这一重要论断超越了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中西古今”之辩,不是以二元对立的立场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是以融贯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思维把握传统与当下的内在连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中华文化沃土。不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价值,则无以从深层次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层逻辑。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资源,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思想入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所进行的文明创造并非抛弃传统,亦非简单复古,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古老文明传统赋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薪火相传中开拓创新,建构符合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的文明体系和价值体系。

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上的中国是作为一个文明体存在的,“文化立国”是我们的重要传统和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承续着文明传统和承担着文明使命的政党,从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了“思想建党”的传统。从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的愿景,到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拓展和完善,到新时代的“四个自信”与“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再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理想和文化抱负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建立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方向、有着最广泛阶级基础的崭新的现代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和人民的解放。对于文明理想的追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底色。

三是主体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主体性的问题,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只有具备了文化主体性,才能在世界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脉所在,这是关系到民族精神走向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具有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胸襟和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命题,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探寻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共同法则和价值,追求人类普遍利益。其中蕴含着一种新的理解国际关系的逻辑,意味着突破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现代性模式的局限,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在多维世界中寻求价值共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提倡胸怀天下、自利利他的包容性发展,不同于二元对立、霸权竞争的世界图景。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新的历史起点。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体现为贯通文脉,承续道统,推动中华文明的超越更新;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体现为世界主义的道义取向,以高度的文明主体意识,为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和发展前景作出具有历史性突破的重大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以“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

臧峰宇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方法,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高度自觉,为我们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

坚定文化自信,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华文明更新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凤凰涅槃。

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百年征程可见,“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科学方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使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在立足实践、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彰显生命力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的“双向奔赴”。持续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不仅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时代新义,而且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以世界视野和共赢思维为全球治理提供有益思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关乎人类未来的全球文明的价值重建。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以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文明新形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使国际社会深刻理解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的文化力量。这项面向未来的实践创造,体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视野,彰显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价值,因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以大历史观把握时代走势,在历史的深处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促进全球文明对话与融通,建构和而不同的文明发展格局。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超越西方文明中心论,在文化多样性格局中理解人类共同的命运,以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超越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促进世界多元文明和谐共存,要通过包容互惠的文化交往实践,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价值共识。使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在人类精神世界重新生发,对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道德意识加以重新规范,是我们面向未来应有的文化主张。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一种历史事实,而且是一种历史必然。正是因为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根深叶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以文化主体性固本开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延续几千年历史文化典籍的基础上赓续文脉,以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中华文明的时代华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思接千载,搭建起古今文化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与古为新,博采众长。我们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之薪火相传并展现恒久魅力,使典籍里的思想绽放时代精神。以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格局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对话,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

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王虎学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既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具标志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担负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思想文化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既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题中之义和历史必然。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汲取新的文化活力,实现自身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并自觉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使命。

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包含并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建成本身又对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发挥着文化涵养和引领作用。中国是一个绵延五千多年、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不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思想文化,也蕴藏着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优势。但是,文化大国并不等同于文化强国。由“大”及“强”,必须在进一步激活并转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巩固、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强国既是文化事业强国、文化产业强国,更是文化思想强国、文化道德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切实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和阐释,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一系列“标识性概念”,比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三个“标识性概念”虽各有侧重、针对性有所不同,但其目标指向高度一致。这三个概念,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贡献”。从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来看,“文明”从来都是内嵌于“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所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仅意味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一次巨大转变,更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次质的嬗变和跃升,如果说“现代化”本身蕴含并必然指向一种“文明形态”,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内生并通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换言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成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经由“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的转变,不是消灭古老文明,而是赓续古老文明;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而是文明更新的结果。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人类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从思想解放高度认识“文化篇”的意义

沈湘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篇的特殊意义。

特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与作用。文化建设包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一般意义上,文化不仅是“五位一体”中的“一位”,还是诸领域得以贯通凝聚的灵魂和纽带。在特别意义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特殊在中国发展已进入亟需凸显文化力量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已整体性历史性地走过“富起来”阶段、迎来“强起来”阶段。“强起来”意味着一要全面发展,不能有文化短板;二要可持续,需要文化作为底蕴;三要强而文明,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特殊在文化标识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殊本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当代中国”和“二十一世纪”突出了时空坐标,“新的飞跃”确定了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标识了普遍本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直接揭示了独特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新定位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科学阐述。

在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坐标格局系统清晰地呈现出来。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总体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分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但更加注重后者,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思想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其中中华传统美德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基本内容的厘定,让人们终于“看清”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有针对性地系统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第二个结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为我们明确了使命和责任,也指明了路径和方法。

以提出“第二个结合”为标志而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作用。“第二个结合”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原则、基本方略和科学方法。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标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力巩固了中国的文化主体性,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新时代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王学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原创性理论的集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构建国际话语权与大国文明对话的迫切世情,立足彰显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及聚焦意识形态工作日益复杂多元的党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原创性理论,如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所谓“集成”,并非将各种思想罗列拼凑于一起就算大功告成,实际上还涉及彼此间层次地位的更迭与重置。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中,即“坚定文化自信”。经过40多载的摸索与积累,中国共产党终于提炼出文化自信这样至关重要的原创性理论,且在新时代的伟大文化实践中趋于深化与成熟。文化自信理论是接续文化自觉理论、解答新时代文化建设诸多问题的升级版。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阔目标,文化自信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即作为一种基本原则或方法论,始终作为提振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与要求,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实现文化转型和文明更新的道路迈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体”指本体、本源,“用”指实践、方法,总体来看就是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体用”是源自中国本土思想并不断发展丰富的一个概念。“三个基本原则”与“七个着力”的要求恰是极为典型的体现。首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属于指导性理论或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其次,“七个着力”侧重当前和未来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大致而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总体要求,“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升为根本制度保障;“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党的内在理念价值与精神追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针与方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如期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进行良性文明对话的基本保证。七个方面各司其职,且内外相系、彼此贯通,恰是系统性整合的特质所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与阐释,要至少具备三种视野。一是回溯式的视野,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实践入手,梳理其开放性的思想体系由何而来;二是展望式的视野,从党和国家所面临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甚至新问题新挑战入手,预估开放性的思想体系向何发展;三是全球式的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文本入手,剖析开放性的思想体系如何作出世界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新时代党的文化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意味着党的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境界与新的阶段,诸多深层次的议题值得我们潜心探讨,在这一份厚重的“文化篇”上续写出更多大文章。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

崔锦棠:

2秒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

莱亚·凡·艾肯:

3秒前:这就是软实力的辩证法。

冉然:

1秒前:这是由人类历史演变的大趋势和节奏决定的。

刘准:

5秒前: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中,即“坚定文化自信”。